首页>滚动 > >正文

“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抚平漓江“伤疤”筑牢生态根基

“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抚平漓江“伤疤”筑牢生态根基


(资料图)

□本报记者唐健扬

漓江之春,春浓于水;水利万物,泽被众生。

漓江的生态修复,是续写漓江春天故事的生花妙笔,如今的桂林,正坚定不移地扛起使命担当,以铁腕之力保护绿水青山,奋笔疾书“漓江生态大文章”。

遇龙河景区400米旅游观光步行栈道作为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如今成了桂林当下火热的网红打卡点,漫步在栈道上,奇峰倒映、碧水青山,诗情画意尽收眼底。南非建筑设计师伊恩·汉密尔顿来到阳朔开民宿已有12年,日渐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络绎不绝的游客,让他又在漓江沿岸拓展新项目,建起了新客栈。

好山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通过生态治理修复,全市补植复绿面积559.84亩,桂林山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生态修复带来的福利。

青山环抱之下,清澈的漓江缓缓流淌。

近年来,桂林市持续深化推进“治乱、治水、治山、治本”的“四治”工程,打响了漓江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2022年,桂林市投入54.94亿元,集中开工建设漓江流域83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修复工程延伸到以漓江干流及九条支流为脉络,以更大手笔,保持漓江生态原真性。

据了解,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是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是我区第一个纳入国家“十四五”期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也是目前桂林市获中央财政支持资金额度最多的单体项目。

善待自然,保护漓江,时不我待!桂林人使命在肩。从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重索取轻修复的观念“悬崖勒马”,变成“吃山护山吃水护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融合发展。

绿,是漓江生机盎然的命脉和青春朝气。复绿,是漓江生态修复的必要手段。

今年初,桂磨大桥以西漓江段因雨水冲刷而崩塌,黄色的泥土大面积裸露出来。4月17日,记者在该处看到生态植被受损的山体、边坡已通过科学合理生态植被修复的方式,修复了该岸线的生态自然景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遗产地生态环境的天然效果。

岸线整治应势而进,生态修复趁势而上,水质变好了,江岸更绿了,白鹭回来了。

近日,记者沿着临江路江边步道,一路踏过石桥,感受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江心洲岛绿树成荫、白鹭在江面嬉戏、塑胶步道沿江边蜿蜒而下……

“去年10月项目已整体完工,洲岛上种植了鸢尾、海芋头、再力花,在地势比较低的沙土和局部湿地以芦苇为主,还种了水葱、翠芦莉、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此外,蒲苇、狗尾草等常见绿植也能在岛上找到踪影。”在漓江城市段的大小洲岛上,负责生态修复工程的桂林漓江旅游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部负责人林苗强介绍,随着生态的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鸟成了洲岛的“新住户”。

为了呵护好漓江这一人间美景,桂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切和热切。聪明的桂林人深知,要还绿水于漓江,根源在岸上。

从生活污水直排到如今的鸟类栖息地,为全面打好碧水保卫战,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实施污水治理及系统控源截污,强化漓江城区段10条支流综合整治,不断推进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投入4000万元实施蚂蟥洲、大小洲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完成截污工程,长效解决污水直排漓江问题,洲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通过精准“治水”,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保持100%。

山体、边坡和植被及岸线生态景观得到修旧如旧却又充满创意的修复……沿漓江破损岸线的自然景观,在桂林人充满敬畏和呵护大自然情怀的生态修复中,最大限度地保持遗产地的原真性、完整性。

如今的漓江,景观叠石连成岸线,石与石之间,种上珍稀耐水树木,石下绿茵连绵,沿江岸的石缝和亲水滩岸弥漫……水、石、草、树浑然天成,自自然然,相依相生。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景观修复的脚步依然执着而坚韧,鸟语花香,鱼游浅底,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图景已然成为漓江常态。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