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躲雨的壹读君 丨 王乐怡
“清明”是个矛盾体。
《岁时百问》中提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气,“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相关资料图)
然而,现实却似乎被“预言家”杜牧言中,总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一个多愁善感的解释是,这是老天在为逝去的亲人垂泪……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这个节气指的是天清气朗,为什么印象中的清明反而多是雨霏霏?
图源: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播出画面
清明为什么总下雨?
4月5日的清明假期,我国处于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雨雪过程当中。
图源:中国天气网
北方遭遇雨雪降温,大部地区3日内气温下降6至10摄氏度。不少地方一夜间重现了冬日银装素裹的景象。
而中东部则持续降温降水。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强降雨,局部还伴有大风、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比起“雨纷纷”,今年更适合用南宋词人张炎的名句——“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从南到北,老天都哭得“雨哗哗”,这是得伤心成什么样啊。
雨水确实是清明的一大气候特征。
4月初,“两股力量”正在中国大地上暗暗较劲:一个冷酷,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一个热烈,是来自太平洋的暖气团。
在春季战场上,统治了一个冬日的冷空气从长江中下游地区撤退,代表着夏日气息的南方暖湿气流向北推进,二者交汇,便产生了东部地区的“锋面雨”。
清明时分,这个雨带一般处于华南。冷空气越过南岭,与暖湿气流汇合,丰沛的降水使得华南进入“前汛期”。还处于冷空气控制下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仍然稀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会下起杜牧诗里杏花村的毛毛细雨。
此时江南地带受到雨带边缘的影响,但冷暖气团势力都不够强,往往会随着风向切变而形成云雨。
冷暖气团风速不同,堆积相撞,形成气旋式的切变。切变线两边的水平气流辐合上升,对流的温差不大,只能缠斗在一起,弱弱地下一点雨。冷暖气流你来我往,使得降水系统南北摆动,成就了阴雨相连,烟雨朦胧的江南春景。
但春季天气复杂多变,老天的情绪管理常常失控。“雨纷纷”一不小心就变成“雨哗哗”。
今年冷空气有备而来,强劲地西进南下。3月中旬以来已在华南造成大范围强降雨,导致今年的华南前汛期比常年提早14天到来。北方最近也普遍迎来了大风降温天气。
在江淮地带,冷空气的来袭使得风切变异常猛烈,形成了被称为“土台风”的江淮气旋。江淮气旋可不那么温柔。它具有明显的冷暖锋结构,会造成区域性的暴雨过程。
清明这天,在北方横行霸道的这一波冷空气,与在江南作威作福的江淮气旋,终于汇合。冷暖空气的正面对峙带来今日的强对流天气。(壹读君:南方的朋友,你们还好吗……)
清明与“变天”在时点上的重合,充分显示出传统历法中蕴藏的智慧。要知道,清明下不下雨,下什么雨,对农耕来讲都是大事。
清明下雨有啥讲究?
与清明雨水相关的农谚有很多。
有时说“雨洒清明好年景”,有时又说“清明不明,荒年凶兆”。现代人常常会被它们的庞杂和矛盾搞得一头雾水。
这实际上反映了清明下雨对农事复杂多变的影响。雨水的意义依据雨量、温度、时机、地域、作物而发生不同。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清明的天气是当年降水状况的预兆。
江苏、安徽一带有“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的说法。如果清明前后都没下雨,那么初夏梅雨季也会雨水稀少;反过来,“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图源:中国天气网
在北方的冬小麦主要种植区,人们对清明雨的心情更为复杂。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正是冬小麦拔节期,发育旺盛,需肥需水。但此时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北方大部在冷空气控制下,降水少,锋面雨带尚未到达,容易造成春旱。清明降水能缓解旱情,有利于小麦拔节孕穗生长。因此,“清明有雨麦苗肥”,“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
图源:中国天气网
但这个雨不能随便下。
“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降水量过大会导致田间湿度过大,病虫害容易蔓延。
不仅如此,这场雨不能是连绵的阴雨。
“麦怕清明连放雨”,不足的光照会影响小麦拔节。而与阴雨密切相关的降温更是危险。小麦开始拔节后抗寒性明显减低,幼穗无法抵御寒冷,造成麦粒干瘪。如果冷空气强到“倒春寒”的程度,“麦怕清明霜”,降水加剧冻害,当年就会遭遇严重减产。
这样看来,晴朗或小雨的天气比较理想。古时候,冬小麦在开春后需要用脚“踩压”一番以促进生长。这种名为“踩春”的劳动活动逐渐演变成春游性质的“踏青”。对麦子和游人来说,理想的天气是相似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而在春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区,清明正是播种插秧的时机。晴朗的天气有利于农事活动,是丰收的好兆头。因此“清明无雨多吃面”,“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既然“清明宜明”,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清明在下雨?
心中总在下雨的清明
感时花溅泪,种种心理因素使我们认知自然时戴上了一层滤镜。
雨天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少,交感神经不活跃,使人心情低落。清明时节,我们追忆逝者,惜春伤春的思绪也给雨水涂上了伤感的色彩。为思念“欲断魂”的人们,清明有“雨陪我哭泣”。
儿时课本上的诗句使“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印象如同船锚沉在中国人心里。心理学中有个“沉锚效应”,即我们的判断常常受到第一信息,或第一印象的限制。
还有很多以“清明雨”为主题的歌曲“助力”沉锚效应
暮春本就是天气变化的时节。即使清明当天不下雨,前后大约也会下,且随着入夏,越下越频繁。而我们会依据“清明下雨”来锚定这段时期的记忆。
另一方面,这个印象一旦形成会不断自我维持、强化。
我们有一种“证实偏见”的倾向,放大正例的存在,弱化反例背后存在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我们更容易记住下雨的清明,忽视无雨的清明。
因此,即便清楚统计了降水数据,人们记忆中的清明依然下着雨。
参考资料
[1]秦闯.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J].古今农业,2022,(1): 10-17,130
[2]群众经验在中央气象局气象台长期天气预报中的运用[J].气象学报,1966,(1): 98-104
[3]澎湃新闻:二十四节气|从农事活动看清明 (2022-04-05)
[4]中国天气网:华南前汛期开启首周暴雨强对流双面夹击 缘何今年汛期又提前?(2023-03-28)
[5]中国天气网:68年大数据告诉你:清明时节到底哪里雨纷纷?(2019-04-04)
[6]《人民日报》:春季天气为何复杂多变?(2023年04月03日14 版)
[7]中国气象局:“清明”节气的天气特点(2012-04-04)
[8]中国气象局:从气候上看,为何“清明时节雨纷纷”?(2022-04-04)
▼
点击图片阅读 | 网传张继科500万的借款合同,有哪些重要信息?
点击图片阅读 | 自Pro、Max、Xr后, iPhone15为什么要叫Ultra?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