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滚动 > >正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如下解答:


【资料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诗的含义不难理解,译成白话是——

普天之下远或近,都属周王所君临;循沿国土四境内,没人不是周王臣。

但是,在看似直白的文字里,却隐藏着几个大秘密——第一,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第二,西周通过分封制实现了一切土地归周天子所有的占有制度;第三,这种土地占有制度以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来。

此句诗,出自《小雅.北山》,原句是——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三家‘溥’,作普。”

“三家”,是指汉代齐、鲁、韩三家今文《诗》之传授,时被立于官学。《毛诗》以古文传授,曾不受重视,只在民间传承。

据《诗三家义集疏》,之后,“溥天之下”,大多改为“普天之下”了。

战国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古文《诗》,被称作《毛诗》,其实后世影响更大。现在看到的是他们流传下来的本子。

东汉郑玄,为毛亨的《诗传》作《笺》,被称《郑笺》,影响尤为深远。

毛亨《传》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又曰:“溥,大。率,循。滨,涯也。《笺》云:此言王之土地之广矣,王之臣又众矣。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行。”

这解释得非常清楚了。

有人把“率土之滨”的“率”,解为“率领”、“管辖”;把“滨”,改作“宾”,释为“率辖土地的官员”。这是不对的。

如《传》云,“率”为“循”,也就是“沿着”;“滨”,是“涯”,也就是边缘。古时,认为“四土”,即四方之外是“四海”,所以,“四土”的边缘称“滨”。

《诗》三百,由周官采集而来。大致上,《雅》《颂》出于士大夫之手;而十五国风,民歌为主,“多为村夫鄙妇所唱和”。

即便《雅》《颂》中,也有属“刺”的一类。《北山》即是,是周贵族大夫对周幽王“役使不均”之“刺”,正如《诗传》所云。

不过,此诗的蕴含绝不仅在于“刺”。

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时期。

夏商周“三代”之前,是“古国”时期。所以,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镇遗址,有学者称之为“河洛古国”。

“三代”之后,从秦国开始,是“帝国”时期。黄仁宇将此时期划分为“秦汉”“唐宋”“明清”三大阶段。

“三代”,则是“方国”时期。

在“方国”时期,周代,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和转化阶段——从面积来说,周,把自己的、夏商的“领土”合为一体,称为“天下”;开疆辟土的同时,通过“封建”的“国策”,实现了政权治理的一次大跃升,为秦帝国的第二次“大一统”创造了足够的条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的正是这种第一次的“大一统”。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讲的已经再清楚不过了。

西周初年,周王室“封建亲戚”,一下封了五十五个姬姓诸侯国,还分封了十六个与姬姓通婚的异姓诸侯国。

分封,以土地分封为基础。但是这并不改变所有土地归属周天子所有的实质。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各国诸侯不过是周天子的代理人,代行管理职责,只享有土地的“经营权”。

毛亨《诗经.瞻仰》传曰:“古者天子为籍千亩,诸侯百亩。”郑玄《诗经.载芟(shan).序》亦曰:“籍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

《说文》讲,“籍”就是“耤(jie)”,“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耤。”

“籍田”,说白了,就是役使奴隶或耕农无偿为天子和诸侯耕作,所以叫“使民如借”。

“籍田”分公田和私田,公田所产作物上缴天子,私田收获留作诸侯士大夫己用。

但公田和私田,所有者都是周天子。

“耤”与“耡(chu)”通,后来“耡”字变化出“租”字;“耤”变化为“借”;与“籍”“租”双声同语的“责”,演变出“债”字。

这种汉字上的变化现象,实际上反映着土地占有制的本质。

土地全归周天子所有,诸侯和士大夫“莫非王臣”,还要受天子“役使”,没完没了干天子派的活儿,于是,《北山》里那个士大夫就牢骚满腹地“刺儿”了。

有人说,这句诗里的“土”,不仅仅指“土地”。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甲骨文中,“土”指“土地”,也是“社”的本字。“社”,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和土地有关的祭祀。

周代,“社”字和“土”分开了,有了专门的“社”,但其和土地的关系并没有分开。

所谓“社稷”,表面看是指“土地之神”和“农稼之神”,究其核心意义,确指的是“天下”、“国家”和“政权”。

《说文》曰:“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竖其土所宜之木。”

这是说,“社”的本义,是土地归谁所有——“地主也”;“社”,还代表“神祇”,是祭祀场所;“社”,还是基层治理单位——“周礼二十五家为社”;每个“社”,都须注各竖其土所宜之木”,《五经通义》曰:“社皆有垣无屋,树其中之木。有木者,土主生万物,万物莫善于树,故树木也。”

西周,采用分封的办法加强周王室的政治统治。分封土地的同时,又叠加了神权的统治,用“社”这种方式,愈加巩固了周天子对土地的占有权。

这样来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更可以理解其意义了。

分封制所体现的周天子占有全部土地的制度,必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开始,周天子管不了的“私有土地”越来越多。

鲁国于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等于公开宣称土地非周天子所有的“私有”合法化。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藉”,即“籍”,也即“耤”。这是说,初税亩的办法,按照土地面积收税,而不再采用“使民如借”的无偿劳役办法。这等于宣布西周分封和“井田制”土地制度的作废。

从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局面,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踵而来的,是更加强大的秦汉帝国。

如下解答:

“普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 《 诗经》,意思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上、土上生活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帝王的臣民。其实,这也是周代王朝,维系统治地位的手段。

这句话出于西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他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统治阶级世袭统治的工具,促进了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偏远的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在现代古装剧中,经常可以听到这句话,理解为古代皇帝权威非常大,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的,而天下人,都是皇帝的子民。

周朝人通过这两种手段,使得周朝血脉迅速扩散,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统治网络,也是周朝延续,八百多年统治的政治基础。因为各路诸侯,都是同宗同族关系,并且天子传位,永远都是嫡长子,既是封建家长,又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也就是周人统治天下的智慧。

周朝皇帝姓姬,乃是百姓之祖,我国数百个主要姓氏,源头都可追溯到姬姓,这是一张巨大的血脉网络,尽管人们不同姓,如果顺着族谱上溯,没准就会发现,原来几百年前,是同一个祖宗。正是这种血脉联系,也是中国人,家国思想存在的重要原因。

其实,每个华夏子孙,流淌的都是同样的血液,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华夏儿女是一家”的说法。

如下解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是全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臣”字要注意!历史领域有不少人说万恶的满清没人性,管人叫奴才,太难听了。看我们中原人多好,叫“臣”,这多好听。大臣比奴才高贵多了。

实际上臣在古文中是男性战俘的意思。妾,是女性战俘。不论是臣还是妾,在古代都是极其卑微的称呼。称臣、臣服,都是一个政权最卑微的局面,留一口气,就差没要你命了,和战俘是一个概念。为什么要留臣一条命,因为要臣来干活。奴才是主人的狗,臣是主人的牛马。所以在大清朝,地位不够,只能称臣。想自称奴才的还得有一定地位。

这个臣字用现在的眼光看,用现在的价值观来衡量,是一个极其恶劣的称呼。奴才是自己家里地位低下的奴隶,臣是外人家被征服的奴隶也就是战俘。

所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全天下,都是王脚下被征服的奴隶。

奴才、臣妾、老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也没有人身所有权,这就是最标准的奴隶。全世界的所有权只在王一人一家一姓手里。奴才、臣妾、老百姓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权,他们有的,都是王赏赐的。奴才多赏点,臣妾少赏点,老百姓凑合能活就行了。赏赐的东西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王随时可以收回。

这个东西就应该属于我,它也一直属于我,这叫权利。说属于我就属于我,说不属于我就不属于我,今天属于我,明天就不属于我,这叫赏赐。

今天说给你就给你,明天不想给你了,那就收回来。包括土地、财富以及所有人的生命。人的命也是王的赏赐,因为人命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属于王的。称臣是交出了自身的所有权,王可以留你,杀了也说得过去。所以我们看历史,征服者很任性,面对称臣投降的人,心情好就留下,一言不合就杀了,完全看心情。这是合规矩的。称臣就要面对这样的结果。

这也是最最标准的奴隶制社会。

这两句话起源于商周,但一直应用到大清朝。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土地和人身所有权一直被王、皇帝们牢牢的掌握着。

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古代,只有奴隶制。夏商周的封建制,秦汉以后的帝制都只是奴隶制的一个形式。而且秦汉到明清,属于奴隶制的高级阶段。管的更严了。作为底层的老百姓,我也不喜欢、不崇拜任何一个朝代。

近代和西方交流,不知道某些人咋想的,把中国的龙翻译成Dragon,把Dragon翻译成中国的龙。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Dragon是传说中的恶兽,龙虽然也是传说中的生物,但内涵明显和外国的龙不是一回事。

而中国的封建、帝国也是被人为的硬套在了西方的封建、帝国上面。中国的封建、帝国和欧洲的封建、帝国也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里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权利!中国封建制度的王,中央集权的皇帝,他们的权利比欧洲国王、皇帝的权利大的多,多到不能比的程度。

中国的王、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利,全部的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欧洲的皇帝需要教皇的册封,并且不能世袭。国王是世袭的。从女人这方面就能看出中西差距。中国的王、皇帝只要愿意,他可以找1万个老婆,因为这是他的权利。全世界都是他的。欧洲的国王、皇帝只能有1个老婆。当然,他们可以发展情人,但多少得背着点人,情人往往也都是别人老婆,国王、皇帝不能独享。

英国有谚语说:穷人的房子,风进得雨进得,国王进不得。他们的封建社会里的平民,有自己房子产权,也有人身所有权。当然他们的社会里也有奴隶,那是没权的。中国古代即便是平民,他也是没自己房屋、土地乃至自己人身的所有权。叫黎民百姓,叫平民贫民农民,本质上就是奴隶。还是翻译上的问题。

从春秋时期开始,王们就懂得了怎样把老百姓编起来,不允许乱走。这是迁徙的权利。几千年来,这个权利也都掌握在王的手里。让你迁你就得迁,不让你迁你就不能迁。

这块土地是自己的,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想卖就卖,想留就留,打下来的作物交一部分税,剩下的自己留着,这叫农民。

土地不是自己的,自己无权买卖,租来种,收成交一部分税赋,交一部分租金,剩下的是自己的,这叫佃农。

土地不是自己的,无权买卖,也无权来去,没有人身自由......这是标准的奴隶。

因为土是王土,人是王臣!

不论土地还是人民,都只是王的战利品。

如下解答:

这是帝王时代封建专制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圆天下国土都是我的家园,天下的人都是我的臣民;一切是我的,我是主,其他是物,是奴,是仆。我是真龙天子,授权天命,来统领治理天下的。你们要顺从统治,不要犯上作乱,否则有违天命天理,是自作死,就必死。

如下解答:

我们来分析讨论一下“普天之下”这个概念。这方面,其实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思想文化领域,

说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必须谈及思想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创造者群体,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知识分子阶层。那么古代读书人阶层的主要特征,或者他们的主要追求是什么呢?

1、贯穿几千年的历史,概括起来,古代读书人追求的理想可以用四个字表达,即“修齐治平”,具体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平天下”的说法,就与我们上面说的“普天之下”概念关联上了。

2、“修齐治平”的追求,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礼记.大学》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的《大学》, 即我国古代主要典籍中的“四书”之一,其他三个为《论语》、《孟子》和《中庸》。这四部典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影响最大的,也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最能反映读书人追求的。

3、总之,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主要反映在《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追求的目标。至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者被后人合称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以上的历史传统,主要形成于西周时代。

4、在周朝的礼制中,对统治阶层的贵族做了明确的划分,从高到低的等级有“天子”(对应天下),“诸侯”(对应国),“大夫”(对应家)和“士”,士以下者则为平民。中国古代读书、识字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低,士是贵族中地位最低且人数最多的。早期的士,分为“文士”和“武士”。但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国历史总体上,维持了文官集团协助皇帝统治的局面,所以自此以后的士,专指文士了。

以上这些“率土之宾”,即古代统治阶层的贵族,他们都是天子的臣下,所以说“莫非王臣”。

如下解答:

王,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王道!

王道乐土周围,都是王道之臣。也就是,都是支持、拥护、实行王道之人。天下大治!

古代可知处即为天下,不知之处不在天下范围之内。范围有限,王道的推行就有限。王道不及处之人,不知何为王道。相遇以后出现与王道相违背的思想理念。

身在王道天下之人,接受了非王道的思想,即是文化冲击。王道就是正道,正道以利众为本。邪道徇私,行天之道弱肉强食。

自古有王道、霸道的区别。霸道讲实力,行的是天道之理。行霸道者又实际跟行王道者一样,都是人。最后,单纯行霸道者必自害。

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弱者,弱者跟弱者斗,天地自然如有知,一定欣慰!尸入地,神入天,天地饱餐!天地岂不快哉!

行弱肉强食之道者,人之敌也!人不知人道而行天道,人人得而诛之。

扶危济困者人也!救民于水火者王道也!有道者定顺逆之理,谓之教化。定二十四节气以遵农时,悟阴阳之理以辨物,皆为利人也!

一切皆为道,是正是邪以是否利人为准则。利分远近,眼光不同引争执!是非难辨!

利人之道,是王道。霸道用于惩不遵王道者,应以扶正祛邪为本。复归于王道,道乃可久而不失。王道即是文明,有王道无霸道是无道。阴阳失调也!反之亦然!

(网络图片,侵删!)

如下解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网易旗下的一款沙盘游戏《率土之滨》游戏打开页面的一句诗。我还以为是这个游戏官方专为这个游戏出的这句诗呢,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诗经》。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的理解比较浅薄,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是王的臣民。

标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相关阅读